我国国家湿地公园20年建设成果丰硕
2025年,是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建20周年。2005年5月1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成并开园,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20年后,我国国家湿地公园已达903处。这些湿地公园有效保护了全国240万公顷湿地,为黑鹳、中华秋沙鸭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创造了优质生态环境。
4月30日,在湿地保护国际研讨会上,国家林草局发布,20年来,我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持续探索统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湿地生态资源合理利用,加快构建湿地遥感监测体系、巡护管理体系,抢救性保护了一大批高生态价值湿地资源。同时,不断优化湿地公园旅游观光、文化体验、自然教育、康体养生等绿色产业发展,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
湿地公园建设是中国湿地保护工作的缩影。
国家林草局副局长闫振表示,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湿地保护。截至目前,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共指定国际重要湿地82处、认定国家重要湿地58处,初步构建了湿地分级管理体系,成功探索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湿地保护发展经验。
与此同时,我国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完成工程项目400多个,修复湿地30万公顷。组织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和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营造修复红树林1.7万公顷,治理互花米草7.3万公顷。推动国际合作,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为全球湿地保护事业作出贡献。
各地在建设国家湿地公园过程中,还通过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良的生态产品和优质的生态服务,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打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种可能。
例如,作为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20年来,杭州市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原则,探索形成湿地为“玉”周边为“金”、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金镶玉”模式。截至2024年底,西溪湿地拥有维管束植物971种、昆虫918种、鸟类224种,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750种、441种、155种。自开园以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已累计入园65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8亿元。这个“五一”假期,西溪湿地又创下5天入园27.09万人次的客流新高。
在福建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当地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目前,湿地面积达466.8公顷。当年山光岭秃的“火焰山”变成了湿地公园。环境好了,百姓的生活也随之改善。紧邻湿地公园的村镇打造出一座座集观光体验、采摘休闲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成为生态旅游胜地。
同样,在吉林大安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这里的鸟类种群数量连续三年保持增长,当地在保护优先前提下,开发了生态观鸟等低碳旅游项目,保护与开放并重的管理模式既守护了生物多样性,又通过生态旅游收益反哺湿地维护。
闫振表示,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强化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在三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区域谋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建设三江源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同时,加强湿地保护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苗木网
4月30日,在湿地保护国际研讨会上,国家林草局发布,20年来,我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持续探索统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湿地生态资源合理利用,加快构建湿地遥感监测体系、巡护管理体系,抢救性保护了一大批高生态价值湿地资源。同时,不断优化湿地公园旅游观光、文化体验、自然教育、康体养生等绿色产业发展,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
湿地公园建设是中国湿地保护工作的缩影。
国家林草局副局长闫振表示,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湿地保护。截至目前,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共指定国际重要湿地82处、认定国家重要湿地58处,初步构建了湿地分级管理体系,成功探索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湿地保护发展经验。
与此同时,我国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完成工程项目400多个,修复湿地30万公顷。组织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和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营造修复红树林1.7万公顷,治理互花米草7.3万公顷。推动国际合作,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为全球湿地保护事业作出贡献。
各地在建设国家湿地公园过程中,还通过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良的生态产品和优质的生态服务,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打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种可能。
例如,作为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20年来,杭州市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原则,探索形成湿地为“玉”周边为“金”、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金镶玉”模式。截至2024年底,西溪湿地拥有维管束植物971种、昆虫918种、鸟类224种,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750种、441种、155种。自开园以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已累计入园65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8亿元。这个“五一”假期,西溪湿地又创下5天入园27.09万人次的客流新高。
在福建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当地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目前,湿地面积达466.8公顷。当年山光岭秃的“火焰山”变成了湿地公园。环境好了,百姓的生活也随之改善。紧邻湿地公园的村镇打造出一座座集观光体验、采摘休闲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成为生态旅游胜地。
同样,在吉林大安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这里的鸟类种群数量连续三年保持增长,当地在保护优先前提下,开发了生态观鸟等低碳旅游项目,保护与开放并重的管理模式既守护了生物多样性,又通过生态旅游收益反哺湿地维护。
闫振表示,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强化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在三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区域谋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建设三江源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同时,加强湿地保护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苗木网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