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如何做到“无水似有水”
桴海轩

鱼鳞纹铺地
“旱园水作”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种造园技法,指在无水或缺水的环境中,通过隐喻、地形处理、铺装设计等手法,营造出水的意境,使人产生关于水的联想,达到“无水似有水”的艺术效果。园林大家陈从周先生称其为“意到笔不到”“园无水而有水意,水不在迹而在意”,无水之处反能激发人们更丰富的关于水的想象。
简单来说,所谓“旱园水作”就是在没有水的园子当中通过一些手段,营造一些有关水的意境。想要体会其中妙趣,参观者就需要自行“脑补”了。
一般来说,这一效果可通过几个手段做到:
第一,通过抬高建筑的地基,压低周边的地坪,形成高度差,从而模拟出水面的感觉。较高的建筑好似小岛,压低的地面铺上一些瓦片和鹅卵石就成了水面。这种高度差模拟了自然界水面较低,水岸较高的特点,水意由此滋生。
第二,铺地纹理的设计。用卵石、瓦片拼出波浪纹或类似“河流”的样子,这一做法使得地面平整细腻,类似水的质感,同时兼顾视线延伸,隐喻水面的开阔,给人以波光粼粼之感。
第三,园林小品营造。中国文化的含蓄内敛决定了这一技法具有“高深莫测”的特点,园林各种小景都可以变成水景的含蓄象征。如用高低起伏的连廊给人以水波之想象;在嵌理壁石时营造峻峭奇绝的形象,与石下小径相配合,营造峡谷山涧的氛围,均是其具体体现。
当然,在实际造园过程中,旱园水作的手法往往综合使用,且以位于扬州的何园船厅为例,分析一二。
何园船厅,名桴海轩,位于何园东园牡丹厅之北。此厅四面开窗,兼顾花厅与四面厅的功能,是园主人待茶之所。在这里,通过造园者的精心设计,在无水之境营造出舟行水上的意趣。
首先,厅的名称来自孔子“道不行,乘桴(fú)浮于海”,“桴”字指的是竹筏,而何园主人名芷舠,含义正是“一只载着香草的小船”。不仅如此,园主人做的官职是盐官、粮官,均与船运有关,与船只有不解之缘。而船厅楹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再次点出“船”的意境,船行水中,相伴而生,处处不提“水”,但处处是水,可谓含蓄婉转。
其次,船厅所在位置被刻意抬高,与地坪高差超过半米,而厅的四面大量使用鱼鳞纹铺地,以瓦片竖铺如水之纹理,以卵石点心如水之跃动,人为构建起舟行湖上的景致。不仅于此,在船厅北侧的墙壁上,造园者还构筑了扬州特色的贴壁假山,假山势蜿蜒如游龙,山脚散置湖石似矶岸,山间蹬道盘旋如峡谷栈道,与船厅形成“山崖临水”的视觉关联,造就了船厅“以意代形”的写意美学。
旱园水作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种常见技法,在北方与江南园林中均有例证,只是游人若是不解,往往会忽视造园者的独具匠心。世界上许多事就是这样:相见或许不难,理解未必容易,古典园林的美往往藏在不经意的一砖一瓦之中,需要我们深入理解,仔细寻觅,在含蓄中发现多情。 苗木网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